孩子在您的眼中经常「闹脾气」吗?想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,却只和孩子说「不要哭!不要生气!别难过!」,但您知道这样可能只会教孩子「压抑情绪」?其实,每个人都会有情绪,也需要适时、适度纾解,从小开始练习辨认自己的情绪,也才能学习如何管理情绪。以下几点建议,提供给父母师长参考唷!

1.孩子不懂:什幺叫做「乱发脾气」
很多时候,当我们指着孩子的鼻子大骂「你又在乱发脾气!」时,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不理解什幺叫做「乱发脾气」,不理解原来在社会中的相处界线,哪些行为可以被接受、哪些不行。而年纪大的孩子,则会因为感到情绪没有被理解、接纳,更变本加厉的气愤或者难过。
对于年纪小的孩子,不妨以孩子听得懂的语言,具体指出哪些行为是大人无法接受的:「爸爸不喜欢你躺在地上哭。」年纪大的孩子,更可以具体规範愤怒时的界线:「生气可以回房间,关门,但不许甩门。」
2.接纳孩子的情绪,但不等于认同孩子的行为
在大人的世界中,常见太太跟先生诉苦,只是希望获得对方的安慰,可是许多先生下意识会先提供建议,反而惹得太太更不愉快。
面对小孩也是如此,许多时候身为成人的我们,因为认为自己比孩子有经验、有智慧,所以面对一位因为排不到溜滑梯而愤怒的孩子、因为冰淇淋掉到地上而难过的孩子,我们总是先给建议:「你再排一下就好啦!」「下次冰要拿好!」,却忘了回应孩子情绪的需求,这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头头是道的建议,而是父母一句「我知道你难过」、「我知道妳很生气」。
「这样,难道不会把孩子宠坏吗?毕竟孩子有时因为情绪激动,而做出越矩的行为。」有这样的困惑是很正常的,重点是要让孩子知道「父母接受我的情绪」,而非「父母接受我的行为」。
比方当孩子打人,当下不但要制止,更要带着孩子去致歉,不过事后父母也需要和孩子釐清,究竟为什幺打人?因为他生气?那幺生气时可以怎幺做?可以这幺和孩子说:「我知道妳很生气,但是生气不可以打人,下次遇到这种事情,生气时可以……。」
【延伸阅读:让孩子把情绪「走」完】
3.教孩子:如何发洩情绪
许多时候,孩子的行为只是反映情绪,如果一味只和孩子说:不准打人、不准尖叫、不准撕课本,无助于孩子纾解情绪,更让孩子无从理解自己。
除了先引导孩子辨认情绪以外,可以提供孩子一些合适的替代行为来纾解情绪,比方:生气时去打枕头,取代打人;感到难过时,可以画画,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将感受写出来;明确和孩子规範,无论如何,都不可以伤害自己、不能伤害别人。
曾有一位过动的孩子,激动时总是出手打人,老师请他生气、想打人时去跑操场,让他的情绪有纾发管道;久而久之,孩子打人的行为不但减少,情绪也更加平稳。
【延伸阅读:替代式教养,让孩子改掉坏习惯!】
4.教孩子分辨情绪:生气、难过、快乐、高兴、厌恶、委屈…
很多时候,连大人都难以了解自己的情绪是什幺,更何况小孩呢?因为好朋友买了铅笔盒,也觉得很想要──这是「羡慕」;同学替我取了个我不喜欢的绰号,我觉得耳朵跟脖子都热热的──这是「生气」、「讨厌」……。
平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,父母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、当下的感受、身体的反应,让孩子知道「原来爸爸紧张时会想上厕所啊!」下次当孩子肚子痛时,也许他也能因此察觉自己「因为我很紧张,所以肚子痛了。」每个情绪都有不同的身心感受,如果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幺,少了困惑,也才有能力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。
【延伸阅读:原来孩子哭了是因为… 了解06岁孩子的情绪发展】
当孩子有情绪反应时,也可以问问他:「我发现你握紧拳头了,你是不是很生气?还是很紧张?」一开始多给予孩子一些选项或描述的辞彙,孩子日后也可以学着表达,而非急着帮孩子贴标籤:「又在生气了啦!」
最后,可以使用绘本,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善用文学中的一些成语或譬喻,让孩子理解情绪;比方「怒髮冲冠」、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」、「火烧眉毛」、「屁滚尿流」、「肝肠寸断」、「哑巴吃黄莲」,这些文字都让情绪变得更加具体有画面啰!
【延伸阅读:让孩子不爱生气的10本书】
相关搜寻「 投稿分享抽、教孩子、情绪管理、生气」
搜寻,就从开始。